吴澄院士对故土有很深的眷恋。2021年5月,他在回乡之际走进故乡的学堂。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14岁离开崇福,现在已经81岁了,我愿意把我毕生所学和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服务家乡的发展。”
作为自动控制专家,吴澄是中国制造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87年,他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作为国家“973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方法)首席科学家,他在推动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3月3日 ,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送到了。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星战计划”),欧洲有“尤里卡计划”,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震动。
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拉开了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发展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序幕,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协同合作,各自攻关。
1983年初,吴澄从美国深造归来。在美国,吴澄曾到IBM观摩微电子的整个生产环境,也参观了国外汽车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这些都对他产生了震撼,他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外的差距。
回国后的吴澄担任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主管系里的科研工作。吴澄想,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他们这代人手里要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认定学工科的人,要投身到社会实际工程中去,要搞的理论是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
从1983年起,吴澄便对中国工业自动化中的许多问题开始了新的探讨,更向有关部门写了报告,建议发展中国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在探索强国之路。
当吴澄为发展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奔走时,时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也在考虑将此项目列入“863计划”之中。于是,从美国调研回来的吴澄很快被选定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的组长。
专家组一成立,在清华大学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的筹建工作就开始了。美国科学家、华人数学家林家翘在参观清华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对吴澄说:“你这样做,对国家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我看比一个诺贝尔奖还有价值。”
1992年,在11家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清华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通过了国家科委的验收。1994年,实验工程中心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吴澄的出生地在崇福(1958年,崇德、桐乡两县合并,崇德县改称崇福镇),距嘉兴城60公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有千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1957年,17岁的嘉兴一中毕业生吴澄告别故乡来到清华园。这个运河边长大的孩子,在清华一待就是大半生。1962年他在清华完成了本科教育,1966年又读完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做事冷静、处事稳重的他被分配留校工作。
吴澄对家人也有很深的眷恋,再忙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父母健在的时候,他每个星期六都会给他们打电话,赶上周六出差,他总是在临走时给父母打个电话。
吴澄告诫他的学生,为学重要,为人更重要。要了解自己,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要了解自己,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2000年前,吴澄领衔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在机械、电子、航空、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200多家企业实施了CIMS工程,推动了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作为工业强国的一代知识分子,吴澄走向工业第一线,他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实验室,走出了中国校园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传统模式,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
《 中国自动化领域的开创者:访浙江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 沈叶,逸云 《今日浙江》